当前位置主页 > 绵阳在线 >
热门搜索:

过江油关,访牛心山:艰险之路激发李白《蜀道难》创作灵感

绵阳在线     发布时间:2021-07-05   

  位于江油关镇后坪村的牛心山,形如牛心倒立,地处涪江西岸,箭杆岭东篱,是一座高300米的圆形小山。

  在平武县江油关镇附近,有一座形如牛心倒立的小山,叫做牛心山。牛心山位于江油关镇后坪村,地处涪江西岸,箭杆岭东篱,是一座独立的圆形小山。山高300米,与那些动不动数千米的高山相比,它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但名气却实在不小,当地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牛心山为唐皇祖陵,它埋藏着唐皇先祖李龙迁。

  沿着平江公路江油关镇的老路,通过山下的一条小道,就能来到牛心山下。沿着一条小道,步行几百米后,就来到了山顶的龙藏寺。站在山顶远望,周围的大山和山下的江油关镇尽收眼中。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关于牛心山的传说

  牛心山上并没有李龙迁墓,在龙藏寺后有一座李古人庙,庙内供奉有李龙迁塑像。当地传说,李龙迁去世后准备下葬,谁料灵枢抬到半道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抬棺的人四处躲避。人刚离开,数以亿万计的蚂蚁赶来衔土堆垒,待雨过天晴,棺材已经不见了,放棺材的地方却凸起了一座圆形山包,这就是现在的牛心山。传说棺材刚好放到了“龙脉”上,故而李龙迁子孙最终得到天下、建立了唐王朝。

  牛心山所在的江油关镇建置历史非常悠久。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此设置军事要塞,后来演变为江油关。蜀汉后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又以此地为中心,分刚氐东南之地设置广武县。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10月,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兵阴平,突袭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由此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广武县更名为平武县。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天监四年至天监十四年(公元505-515年)间,南朝梁和北魏反复争夺梁、益两个州十四郡地,建置兴废无常,到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武陵王萧纪镇守益州,为了加强蜀汉天然屏障江油关的御守,任命李龙迁管理龙州具体事务,李龙迁历时数年修筑了龙州古城,使早已荒废的江油关再次成为蜀中军事重镇。

  李龙迁是陇西成纪人,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同宗族,后来被唐代皇帝追认远祖,唐代多位皇帝都曾派人前来祭祀李龙迁墓,牛心山由此知名度大大提升。唐朝之后有学者认为,李龙迁就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但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

  被尊为唐皇祖陵

  据记载,唐初定天下,武德年间即派人到牛心山祭祀李古人庙,并把庙改为观。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围绕牛心山上演了许多历史风云。

  传说武则天称帝之后,为破坏李家“风水”,派人将牛心山开凿了一道大沟,此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到四川避难时,有一位老人告诉他“龙脉”被破坏一事,唐玄宗派人藏御衣于断处,并祭山修筑接上了“龙脉”,不久,安史之乱平息。

  唐代共有高祖、太宗、武则天、玄宗、肃宗、敬宗、僖宗7个皇帝曾派人前来牛心山。由于认为李龙迁庙有灵应,其后被历代王朝封为龙州土主,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宋徽宗崇宁二年,敕封牛心山李龙迁庙为“显济庙”。从宋代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二为李龙迁诞辰被确定为牛心山庙会日,远近游人登山祈福,热闹非凡。每年春节登牛心山拜土主神也成为当地民俗。明、清时期,牛心山上的庙宇多次进行修缮。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牛心山曾被军阀卖给当地舵爷,导致山上部分古柏被砍伐。到现在,山上只剩下三棵树龄约五百年的古柏,其余树木为近年种植。

  李白曾游览到此

  记者在牛心山下的一片平坝上看到,这里正在修建一个广场,为纪念李白到访江油关并在牛心山上读书,诗仙李白的塑像被立在广场中间。

  李白生活的年代,已是李龙迁去世之后。李白为何要到江油关求学?原来,李白的祖籍也是陇西成纪,与李龙迁来自同一个地方,有可能还是宗亲。

  有学者考证认为,李白在隐居大匡山读书时期,因仰慕龙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汉江油关名迹,到过龙州江油县。李白在江油关访问了江油县尉,临别时在尉厅题诗一首(即《题赠江油尉》):“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峯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诗中写到的“傍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仍在江油关场镇流淌,叮当作响,终年不绝,因此又被叫做叮当泉。著名的平武籍革命家、教育家张秀熟在关于家乡的文章中曾描述,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坝叮当泉石壁上见过此诗。

  李白漫游龙州时,曾在牛心山读书赋诗。宋乾道年间,龙州太守史祈在牛心山建亭树碑,并刻有“太白台”石碑一道。不过由于经历千年,石碑早已不见踪迹。李白游龙州(南坝)还散见于其他史志,其中清代龙安知府魏裔鲁诗曰:江随峡里转,百折到龙州。古渡月残照,孤村横小舟。林猿啼涧水,山鸟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闻樵牧呕。

  李白从青莲或大匡山去当时的江油关,只能沿着江边小道前行,经过如今的涪江六峡一带。这百里长峡,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栈道凌云。李白正是在这段艰苦的行程中,积累了《蜀道难》的创作素材。对于创作《蜀道难》的年代,通常认为是李白晚年,但平武当地学者曾维益2001年在其《李白〈蜀道难〉新探》中认为,李白创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