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绵阳在线 >
热门搜索:

我市气象部门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绵阳在线     发布时间:2024-03-25   

  市民近距离感受气象现代化成果

  工作人员展示气象设备

  公众“打卡”

  近距离感受风云变幻

  讯  (记者 邓勇 张瀚巍 文/图)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为普及气象知识,绵阳市气象局于22日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近距离感受“风云变幻”。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100余人参观了科普展区。在仪器展上,工作人员带大家认识了卫星应急气象服务车、应急通信保障车、人工增雨火箭车,并现场讲解使用功能。公众通过聆听气象科普,了解天气预报从测报、预报到发布的整个流程,直观感受气象现代化成果,进一步揭开气象“神秘面纱”。通过观看防灾减灾宣传片,大家还学习了如何防范暴风雪、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过程中,工作人员与大家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跃,参观者们对气象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绵阳近年来的气候有何变化?”“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控制大气污染有什么好办法?”……参观者们看得仔细,也问得详细,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解答。

  “我了解到了如何应对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会讲给身边的人听。”西南科技大学学生钟红说,气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习以为常,但此次近距离感受后才知道这里面大有学问。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气象设备,了解了人工增雨,还参与体验了天气播报,体会到了气象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市民刘亚莉说。

  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开放日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社会对气象事业的关注,激发大众对气象知识的探索兴趣,让更多人了解气象工作,使气象服务真正惠及群众。

  据了解,近年来,绵阳气象部门持续增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建成国家级气象站32个,区域自动站600余个,三维雷电监测仪4套,S波段、X波段雷达3部,自动土壤水分站13套;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常态化开展增雨作业,助力森林草原防灭火、大气污染防治、农业抗旱,建有地面火箭作业装备14套、烟炉9台。

  工作人员正在分析气象数据

  记者探秘

  天气预报没那么简单

  □记者 谢斌 朱博文 文/图

  气象万千,藏着鲜为人知的奥秘。在第64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绵阳市气象台,为你揭开气象预报的神秘“面纱”。

  未来天气“藏”在上百种信息

  一早,天气预报员陈颖就守在电脑前,听完中国气象局全国大会商,还有大量气象资料在等着她查阅。雨什么时候下?在哪里下?下多大?定时、定点、定量,是气象预报最大的难点。判断的依据就“藏”在气象资料里。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预报图中,可以初步分析出未来几天高空的风怎么吹,湿度怎么样,是否有云有风或是有雨。雷达图显示出回波强度,预示是否有大暴雨或冰雹等极端天气产生。

  国家层面给的气象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但在常态化的天气预报中,它不会关注某个乡镇的天气,地方气象部门往往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订正。

  绵阳是全省三个强降雨中心之一,平武南部、江油安州北川等地的很多乡镇气象十分复杂。全市分布着600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遍及所有乡镇,气象预报员要实时地关注各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

  “这幅图显示出绵阳的地形,西高东低,江油、安州、北川、平武的部分乡镇处于地势由低到高的分界线上,从南边来的水汽遇到这种地势就会迅速爬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雨。”陈颖告诉我们,这些区域乡镇很容易形成大暴雨甚至更极端天气,需要格外关注。

  气象资料信息源于三层探测,“天”包括卫星等,“空”包括飞机探测、雷达、氢气球探测等,“地”包括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信息达上百种,经过预报员抽丝剥茧的分析后,再经过多次气象台内会商乃至全省会商,最终形成了包含天气概况、具体县(区)预报、降水落区等信息的“72小时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不够准?

  尽管分析工作纷繁复杂,但长期以来,大众始终会有疑问:天气预报,有时为什么不够准?陈颖告诉我们,天气预报终究还是一种概率预报,是用复杂的方程式去运算大气运动情况,在运算中出现偏差常源于三个原因:采集原始数据不够精确;描述大气运行时易省略掉细小的因子;海量数据经过计算存在误差。

  “这个复杂的方程式用于计算气块从低处到高处产生的状态变化,在气象预测的计算中,类似的方程式是海量的。”陈颖解释,“比如我们对一个方程式计算结果保留6位小数,另一个方程式计算结果保留7位小数,仅一个小数点的细小误差,在经过海量运算后都可能出现很大偏差,可能一个算出来有雨,一个算出来没雨。”

  有距离,但在努力缩短距离。“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气象探测和气象预报技术方面不断进步。”绵阳市气象台副台长陈梁勋介绍,作为地方气象台,将不断加强专业能力,更好地运用更精细化的信息,为政府提供更精准的气象决策服务,也为公众提供更精准的生活气象服务,筑牢气象防灾第一道防线。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