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三台在线 >
热门搜索:

红色家园丨三台县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之刘营镇(二)

绵阳在线     发布时间:2021-06-03   
抗战遗迹---大围堰

大围堰进水口始于罗家滩上游,流经刘营镇杨家碥村、新建村、大围村、卫星村、机坪村,止于灵兴镇白岩坝,系抗战时期三台县继郑泽堰之后修建的第二处引水工程。1941年开始筹建,设计渠长21公里,控灌1.07万亩。1942年11月开工建设,1944年6月完成渠首及干渠工程70%,可灌溉农田1000余亩。后不断续建、完善、改造,灌溉面积最多时达到1.6万亩。由于洪水、泥石流、“5.12”强烈地震和年久失修等原因,主渠和渠系建筑物不同程度受损。通过灾后重建,恢复主渠6.12公里、渠系建筑物21处。

【史实链接——大围堰】

全国抗战爆发后,三台县涪江流域两岸的带状平原区和三台的南区被国民政府确定为粮棉战略重点基地。为促进农业生产,保障抗战军需民用,三台县大兴水利,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41年9月,刘营杨家碥、王家碥、大围坝、石鼓坝和灵兴乡白岩坝的村民推举以吴化龙为代表的42名绅士,组成大围坝水利协会,公推赵伯先为会长,报请工程项目及预计贷款事宜。1942年7月,工程获省建设厅、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批准。省建设厅派江大源工程师等来工地组成工程处,现场勘测设计,定进水口于罗家滩上游,引水量1.3立方米/秒。灌溉途径杨家碥,、菩提寺、王家碥、大围坝、石鼓坝至白岩坝为止,渠长21公里,控灌面积1.07万亩,渠系建筑物89处,工程费826.6万元。11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中途因贷款不济,工程两次停工。1944年6月,完成渠首及干渠工程70%。30日放水,仅灌溉杨家碥、大围坝1000余亩农田。夏季洪水,工程摧毁多处,加之物价飞涨,未完工程费用增加到2200万元,被迫停工。1946年工程再次开工兴建,6月,水可放至15公里的石鼓坝,灌溉3000余亩,贷款已增至2.53亿元。当年秋洪,渠段损坏较大,因工款无着,未加整治,造成次年水毁更加严重。1948年,再次续建,渠水仅能放到16公里处,灌溉4000余亩,但前后贷款已高达16.53亿元之多。白岩坝渡水堤及5公里渠道仍未完竣。解放后,1952年4月县人民政府责成建设科组织人员勘测设计,动员刘营、尊胜、灵兴3000余名民工修建,仅6天时间,即将未完成工程续修完成,使白岩坝500余亩农田受益。后经不断完善、改造、增设电灌站,灌溉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提灌7000亩。

大围堰

近20多年来,由于涪江水位下降,大围堰进水口从2006年开始无法正常进水。特别是洪水、泥石流、“5.12”强烈地震和年久失修等原因,16公里左右的主渠和84处渠系建筑物受损严重。“5.12”灾后重建恢复主渠6.12公里、渠系建筑物21处,现仍有近10公里主渠和63处渠系建筑物因无资金而无法整治。

火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