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绵阳在线 >
热门搜索:

再添国字号新名片 绵阳的“压力”与“动力”

绵阳在线     发布时间:2021-11-03   

  原标题:上榜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再添国字号新名片 绵阳的“压力”与“动力”

  10月28日,记者从文旅部网站获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绵阳位列其中。这是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先后取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之后,再次获得国字号名片。

  在全国公布的第二批5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中,四川仅有绵阳、乐山、宜宾3市上榜。在取得亮丽国字号名片的背后,绵阳文旅融合发展承载着怎样的“压力”?激发出哪些文旅消费“活力”?如何抓住机遇以此为“动力”促进文旅融合提质升级?

  1.面对“压力” 站高望远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绵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拥有6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座博物馆(纪念馆)、5400余件馆藏珍贵文物、400余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悠远神奇的禹羌文化、独具魅力的嫘祖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昌文化、风流典雅的李白文化、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文化、自强不息的三线建设文化、大爱无边的感恩文化、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演艺、节庆等民俗文化,以及仙海、三江、九皇山、七曲山、虎牙、王朗、小寨子沟、老河沟、窦圌山、药王谷、佛爷洞、寻龙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构成了绵阳流光溢彩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宝库。

  绵阳是中国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国省重点实验室29个、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省企业技术中心93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9个、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7万人。科技城建设的不断推进,有效提升了市民文化素质,有力激发了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提供了重要保证。

  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无疑成就了绵阳发展文旅的殷实家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产业优势?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捧着“金饭碗”的绵阳“压力”不小,一直在探索文旅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文旅消费业态迭代升级和不断改善文旅消费环境。

  2.激发“活力” 让文旅消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作为中国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如何焕发出文旅消费的新活力?答案是让文旅消费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繁荣,为扩大文化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全市已建成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1个乡镇电影院、326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347个农家书屋、950个社区书屋,电视覆盖率99.4%,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100%,基本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建成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全市9个博物馆、19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站、10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常年免费开放;送文化下乡、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群众文艺培训、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乡村(社区)大舞台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年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正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经省文化厅评估,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达标率居全省第三,公共文化服务软件达标率居全省第二。

  文化市场方面,作为川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绵阳形成了川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全市拥有1800余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0余个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以长虹、九洲、湖山电器为代表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软件、印刷复制、艺术培训等文化业态较为发达,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度日益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720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5%,比2015年增长8.7%,2019年绵阳市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2.3%和5.5%。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力量的推动下,绵阳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日益扩大、消费水平日益提升。2019年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有力地引导了文化和旅游消费健康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日趋活跃。

  文化消费方面,全市拥有4000余支业余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常年开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居民读书、看报、观影、休闲、娱乐、旅游消费十分活跃,呈现出消费规模日益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特征。2019年,全市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2.21亿元,较2015年增长47.37%,位居全国前50名。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快速增长,生动地体现出绵阳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态势。

  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方面,“十三五”以来,绵阳围绕打造“李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白马西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三线记忆”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处于大九寨、大蜀道环线的枢纽文化旅游基地,已建成“北川羌城旅游区”国家级5A景区,药王谷、九皇山、七曲山大庙、报恩寺等17个国家级4A景区。其中,位于绵阳江油市的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华夏历史文化产业园)从2020年7月18日开园到今年10月8日止,共接待游客70.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1.3亿元,居全国方特同期园区前三,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带动作用。

  3.用好“动力” “文旅消费试点”狠抓四个提升

  “上榜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是对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给予的极大肯定,也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文旅工作将以此为契机,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重点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亮点,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绵阳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发展目标为:到2022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西部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结构合理,消费环境优良,文化和旅游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发力,让全市文化旅游提质升级:

  ——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入挖掘、转化我市历史、民族民俗和现代科工等文化资源,成功打造“李白故里·华夏诗情”“白马西羌·民族风情”“三线记忆·革命激情”文化旅游品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突出,文化名流名家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文旅精品打造成效显著,绵阳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外地来绵游客数较2019年实现翻番。

  ——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心)、美术馆、大剧院;县(市、区)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场所);乡镇(街道)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目标。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5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5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50个。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旅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西部同类城市前列,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总资产和总收入“双过亿”文旅企业达到20户,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3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融媒体记者 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