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绵阳在线 >
热门搜索:

科技创新杠杆撬动绵阳高质量发展

绵阳在线     发布时间:2021-09-01   
  原标题:培育创新主体 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杠杆撬动绵阳高质量发展

  讯 日前,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灯火通明。3位工作人员正围绕一份技术需求反复讨论。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纵深推进,主动加班在这里已成常态。“大家都感觉胸中有一团火在燃烧,想搭建起技术与产业之间更多的‘桥梁’。”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这团火,在绵州大地上早已点燃,薪火相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全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革除创新链存在的诸多症结,攻克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不畅的顽瘴痼疾,不断提升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创新资源的聚合力、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

  就在辛丑仲夏,绵阳创新发展时间轴上再添一笔——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布局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绵阳如何将创新资源优势更大地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答好时代命题,首先要摸准方向。绵阳将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绵阳不仅速度快、动手早、抓得紧,还思路清晰、质量高、后劲足。近年来,绵阳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主攻方向,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已探索出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绵阳经验”。

  2020年初,省科技厅公布38家首批入选“瞪羚”企业,绵阳仅占一席。一年时间,境况改变。2020年第二批四川省瞪羚企业名单公布,成都和绵阳妥妥地占据绝对优势。其中,绵阳9家企业榜上有名,位列全省第二,总数占全省的10%。

  惊人转变背后,离不开创新二字。翻看绵阳10家瞪羚企业的“简历”,却是成色十足的“快高新”。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便位列其中。在公司展示台内,一台台形似“漏斗”的产品,都是塑料生产界的“冠军”,覆盖塑料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手”。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培育更多优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培育创新主体,绵阳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绵阳正在推进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核技术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空管系统等领域的优势,不断壮大军民结合产业,努力将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绵阳用“软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日前,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现行的《绵阳市开展科技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六大变化涉及参保对象扩大、科技保险险种增加、保险险费补贴方式等方面,将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分担转移科技型企业风险,开展科技保险,实施保费补贴,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如今,一个形似五角星的建筑群——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已然成为绵阳新的城市地标。站在创新中心,展望绵阳未来的科技“大棋局”,我市正立足实际、精准落子,加速布局科技创新。

  好消息频传。近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并提出支持政策措施。这“一对一”的支持政策中,提出包括支持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实施“招院引所”工程、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用地保障、支持创新用人机制、赋予省级项目管理权限等一系列给力的支持政策措施。

  激光产业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多个地块建筑物基础施工;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庭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10个产业发展项目快建设、早达效;牢牢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强化精准服务保障……科技城新区积极进行部署安排,围绕“四大攻坚战”开展工作,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成势见效。

  如今,创新火炬熊熊燃烧,照亮中国(绵阳)科技城。(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编辑:李志